先字最有次第,乃仲景之枢机也。若其人内有久寒者,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此详申厥阴藏厥之轻证也。
吐下后心中懊□,无汗烦热,大便虽□,热犹在内,栀子豉汤证也;有汗烦热,大便已□,热悉入府,调胃承气汤证也。阴指里,阳指表,无阳谓阳竭也,阴独谓痞也。
子丑寅阳生渐长之候也,病在少阴而解于阳生之际,所谓阳进则阴退,阴得阳而邪自解也。孰谓寒阴之品,无益于阳乎?
旧注作阳气衰微,故邪气结聚大差。阴虚则内热,若加烧针以助阳,则两热相合,而荣血不行唐不岩曰:其始也虽微流,烧针以逼之也:其既也留而不行,烧针以竭之也。
虚弱家及产妇,宜减服之。然此二证虽属之太阴,实从太阳传来,则脉必尚浮可<目录>卷二\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全篇于桂枝汤方内,更加芍药三两,随前共六两,余根据桂枝汤法。
满而时痛,是下利之兆;大实而痛,是燥屎之征,故倍加芍药,小变建中之剂,少加大黄,微示调胃之方也。若太阳证不罢者,不可下,下之为逆,如此可小发汗。